《成为乔布斯》 安洋洋解读
《成为乔布斯》| 安洋洋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布伦特·施兰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访乔布斯,两人的交情长达25年。在乔布斯的职业生涯中,布伦特对乔布斯进行了多次官方或非官方的采访,曾为《华尔街日报》《财富》等多本著名杂志报道乔布斯。布伦特也是个人电脑行业发展最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报道过这个技术行业的每一位大人物和大公司。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关于乔布斯的书籍都非常多,最著名的应该是2011年10月,在乔布斯过世不久后出版的官方传记。书中描写的乔布斯个性暴虐、自私自利、对朋友和家人漠不关心且充满控制欲。而市面上关于乔布斯的书也大多人云亦云地盖棺定论,将他刻画成“混蛋天才”。但作为交情长达25年的朋友,作者布伦特眼中的乔布斯比任何报道中的形象都要复杂、有人性甚至多愁善感。为了颠覆这些陈词滥调,2012年,布伦特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这本书的素材大多来源于这些采访,以及乔布斯身边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家人以及苹果、皮克斯和迪士尼的高管团队。本书出版后,广受赞誉,并获得乔布斯亲友的认可,认为这是所有关于乔布斯的报道和书籍中最接近真实乔布斯的一本。
核心内容
少年得志的乔布斯傲慢无礼、羽翼未丰,而其后带领苹果扭转乾坤的乔布斯成熟稳重、思虑周全,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人。在第一次遭遇滑铁卢,离开苹果后,乔布斯无心插柳地投资了皮克斯。在大多数人眼中,这只是乔布斯职业生涯的一段插曲。但这本书认为,乔布斯在皮克斯的经历,对他的转变至关重要。正是在那里,乔布斯学会了耐心和放权两件事,这成为他之后带领苹果重返巅峰的关键。这本书聚焦于乔布斯成长过程的精髓,推翻了乔布斯是个“混蛋天才”的固有形象,还原了真实的乔布斯。不同于大部分媒体对他的报道,现实中的乔布斯始终都在成长,更加温暖,也更加复杂。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成为乔布斯》,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8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的精髓:史蒂夫·乔布斯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并最终改变世界的。这本书将颠覆绝大多数报道和书籍中呈现的乔布斯的刻板形象,为你还原一段真实的领袖成长史。
毋庸置疑,苹果公司和它打造的产品重塑了今天的科技行业,而带领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也可以作为改变世界的典范被载入史册。在中国,乔布斯被称为乔帮主,拥有大量的粉丝。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关于乔帮主的书籍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2011年10月出版的官方传记。书中描写的乔布斯个性暴虐、自私自利、对朋友和家人漠不关心,而且充满控制欲。传记出版时,乔布斯刚刚去世,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云亦云,将他盖棺定论成一个“混蛋天才”。但在本书作者布伦特看来,这些报道只是重复媒体早年的成见。布伦特眼中的乔布斯比任何报道中的形象都要复杂、有人性甚至多愁善感。为了颠覆这些陈词滥调,2012年,布伦特启动了这本书的筹备工作。当时乔布斯的亲人和密友对市面上关于他的歪曲报道非常愤怒,都不大愿意配合布伦特的采访。但后来,布伦特还是渐渐让乔布斯身边最亲密的朋友和同事敞开心扉,最终完成了本书。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成功人士乔布斯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这本书为我们还原了朋友和同事眼中更为真实的、成长中的乔布斯。在身边的人看来,年少得志的乔布斯也许确实狂妄自大。但之后他被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扫地出门,后来又无心插柳地在皮克斯获得成功。这些经历让乔布斯渐渐成长、成熟,变得更有耐心,完全信任自己的团队,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这些成长在作者看来,都成为他后来临危回归拯救苹果,上演王者归来的关键。
布伦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访乔布斯,有25年的交情,曾经多次为《华尔街日报》《财富》等杂志写过他的采访,可以说是见证了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布伦特也是个人电脑行业发展最重要的见证人之一,几乎报道过这个技术行业的每一位大人物、每一家大公司。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大佬和布伦特都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关系。本书的素材大多来源于这些年的采访资料,以及乔布斯身边最亲近的人:他的家人、朋友和苹果、皮克斯的高管团队。这本书在出版后大受好评,尤其是乔布斯身边的人的评价,这是最接近乔布斯本人的一本书。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你详细讲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将一起回顾乔布斯职业生涯的前半程,看看他是如何一手创建了苹果,又是因为什么被苹果的董事会赶出自己的公司的?第二部分,我将为你介绍乔布斯改变的过程。很多报道对乔布斯在皮克斯的经历都一带而过,认为这只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段插曲。但在作者看来,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在皮克斯的经历对他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皮克斯,乔布斯完成了关键的成长和转变,这为他之后回归苹果,推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一部分,我们将为你介绍乔布斯的几个关键性格特点。这部分也将颠覆舆论的成见,为你还原亲友眼中真实的乔布斯。
首先,我们来看看乔布斯的早年生涯和他从创立苹果到黯然离开的这段经历。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生于旧金山,成长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硅谷地区。那时候的硅谷,半导体、无线电通信和电子公司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师、程序员和物理学家。住在这个街区的孩子,往往比在其他地方长大的孩子更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这里的年轻人都梦想着成为一名极客,而乔布斯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科技,乔布斯对人文艺术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非常喜欢莎士比亚和梅尔维尔的作品。另外,当时的乔布斯也是一个典型的嬉皮士,他嗑过药,崇拜鲍勃·迪伦和披头士。他也崇尚佛教和日本的禅宗哲学,非常的虔诚,甚至曾退学去印度朝圣。在他成长的时代,也就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万事万物传递出明显的时代信息:质疑一切,特别是权威;勇于尝试,随时流浪;无所畏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些价值观都对乔布斯形成了深厚的影响。
乔布斯绝对称得上是少年得志。他17岁时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商业天赋。当时乔布斯的朋友沃兹研发了一台数字蓝盒子,这台机器能模拟电话公司转接设备的信号,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部电话。沃兹是一个技术天才,而乔布斯显然没有那样的天赋,但他仿佛天生就是一位经理人,非常善于说服别人,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鞭策别人达成目标。于是他们合作,挨个儿去敲大学寝室的房门,兜售蓝盒子,并且成功地赚得第一桶金。
到了1975年,微型计算机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供职于惠普的沃兹在报纸上读到了相关技术的报道,这激发了他作为一名极客的斗志。而乔布斯更是充满远见和冒险精神,他说服沃兹,干脆从惠普辞职,专心设计一台物美价廉、容易操作、人人可得的计算机。他们在乔布斯家里的车库研发和生产最早的产品。乔布斯卓越的谈判和说服能力在这时也初现端倪,他成功争取到了第一批客户。一年后,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乔布斯决定把新公司命名为苹果,这是一个很有洞见的决定。苹果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伊甸园里夏娃偷食苹果,完成了人性的启蒙;苹果掉在牛顿头上,碰撞出伟大的思想火花;美国也常常被比作苹果派。这个名字预示着这家公司将有无限的创意和可能性,而创立苹果那一年,乔布斯刚刚21岁。
之后,苹果公司扬帆起航,发展得顺风顺水,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苹果一代与二代都在市场上大获成功。1980年,苹果上市,乔布斯身家高达2.6亿美元,苹果也从刚开始的寥寥几人发展为2900人的大公司。乔布斯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光芒万丈,而关于他是个天才与混蛋的舆论,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在作者看来,年轻的乔布斯是一个矛盾体,表现在几方面:首先,他深受六十年代反叛文化影响,善于激励和引领几个人的小团队,但随着苹果越来越壮大,体系越来越庞杂,乔布斯不得不开始面对大型团队。他向来处理不好与权威的关系,也无法适应官僚体制。其次,对设计新的电脑,他自信满满,保持了很好的审美品位和不错的产品直觉。但同时,过于自满和以自我为中心也让他往往显得非常粗暴,经常言辞激烈地指责下属和同事,毫不讲情面。另外,他享受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在苹果的产品发布会上好像是个天生的演员,每次发布会他都会精心排演,也都取得惊艳的效果,但在采访中,他却不大会应对媒体,对记者也不存戒心,常常暴露自己暴躁冷酷的一面。总之,乔布斯在那几年积累了大量粉丝,同时也树敌无数。他矛盾的性格让公司高层常常觉得无所适从,高管团队渐渐产生了分歧。
那时,苹果开始发展多个产品,而自视甚高的乔布斯致力于推出一款颠覆性的电脑。他提出要独立带领一支队伍研发新的机型“麦金塔”,甚至干脆将自己的团队搬出苹果总部大楼,还在新的办公楼前竖起一面海盗旗。为了让产品在外观上赏心悦目,乔布斯不惜牺牲了新机型的部分实用性。“麦金塔”发布时确实让用户眼前一亮,但新奇过后,销量立刻锐减。乔布斯遭遇了重大的滑铁卢,这让他在高管团队中丧失了人缘。他与自己亲自邀请担任苹果 CEO 的斯卡利之间的隔阂变得越来越深,而高管团队纷纷站在了斯卡利背后。1985年,乔布斯被撤掉了产品负责人的职务,只保留董事长的虚职,没有任何实权。这种边缘化在当时的老员工看来,是“挖走了苹果的心脏,装上了一颗人工心脏”。
那时的苹果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斯卡利想让公司更加市场化,销售团队夺走了工程师的话语权,苹果开始屈从客户需求,从技术的引领者变为市场的跟随者。苹果丢掉了乔布斯坚持的创新灵魂,公司变得越来越平庸。30岁的乔布斯心灰意冷,最终离开了苹果。
以上,我们介绍了乔布斯职业生涯的前半程。在作者看来,那时的乔布斯还是一个大男孩。他渴望突破,具有很强的反叛精神,但他还没有成熟,拥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法驾驭一家大型的企业,也无法控制自己暴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也不过是个平庸的故事,但乔布斯传奇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他之后上演的王者归来。你也许会好奇,既然乔布斯这样鲁莽暴躁、固执己见,他又是怎么实现逆袭,并最终带领苹果走向巅峰的?在作者看来,在乔布斯回归苹果时,他已学会了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控制自己的缺点。下面,我将为你具体介绍他的转变过程。
在关于乔布斯的其他书籍里,离开苹果后的经历只被当成他职业生涯的一段插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作者却认为,恰恰是这段经历,让乔布斯转变和成长,并最终完成逆袭、改变了世界。
刚刚离开苹果时,乔布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问题。他很快创立了 NeXT ,并坚自己可以重新白手起家,为电脑产业打造下一代核心产品。然而,负气出走的乔布斯在 NeXT 的管理上继续接二连三地出错,甚至,在作者看来,逃离苹果后的乔布斯脱离了束缚,任凭自己的阴暗面发展到了极致。比如,他对于无伤大雅的小细节追求令人发指的完美主义;在管理上又轻浮专横,不善于分析所处的行业。作者认为,那时的乔布斯心中有强烈的报复心理,对于自己的弱点却一无所知。他太关注自己,没有意识到苹果的成功是依赖于对时机的把握还有其他人的贡献。当时有位记者这样评价他:“他表现出很多小孩子才有的特点,如果瞧不上周围的人,他就会用很粗鲁的方式炫耀自己的智慧,不会圆滑地处理人际关系。如果对一件事不感兴趣,他会不加掩饰地表现出厌倦和烦躁,就好像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等着下课。”乔布斯从苹果带来了5位核心成员,6年后他们都受不了乔布斯的任性,离开了 NeXT 。
也许恰恰是因为乔布斯太想借由 NeXT 打个漂亮的翻身仗,用力过猛,反而导致了 NeXT 的失败。而在他创立 NeXT 的同一年,无心插柳投资的皮克斯却最终大获成功。皮克斯的前身只是一个小小的电影制图小组,乔布斯看中了小组的3D制图技术,希望可以将这个技术用于 NeXT 的电脑,于是买下了整个团队,并将小组更名为皮克斯。
这个制图小组的成员背景各异,却都才华横溢。团队成员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管理的模式也像大学的社团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官僚体制的影子。在皮克斯,乔布斯面对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境况:在苹果,他是创始人,事事掌控,一手打造了公司的文化;在 NeXT ,他依然是创始人和整个公司的中心,一切按照他的意志去运转;而在皮克斯,他并不是创始人,只是一个新老板,公司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团队也配合得很默契。乔布斯无法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他的主要心思也都花在了 NeXT 上,这反而让他学会了保持一定距离来欣赏这个团队。每周除了在 NeXT 工作,乔布斯会到皮克斯办公一天,尽管大多数时候在这里他都无所事事,但这种放手让团队去创造的状态让乔布斯觉得放松。
经过几年的发展,1994年,皮克斯酝酿制作一部完整的3D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的核心团队有编剧、导演、动画师等等,大家地位平等,即使手握大权的导演也必须耐心倾听成员的建议。当然,这个团队从不让乔布斯参与他们的讨论。他们知道以他强硬的个性,一定会让讨论陷入僵局。因为无从控制,乔布斯不再像之前一样暴躁地催促团队尽快推出产品,而静静等待,最终的成片也让人刮目相看。看着《玩具总动员》慢慢成形,乔布斯开始真正爱上皮克斯,这里更加轻松活泼,可以让乔布斯短暂逃离NeXT的紧张气氛。
《玩具总动员》是颠覆电影行业的一部动画。皮克斯团队通力合作、大获成功让乔布斯触动很大。在这个过程里,他开始明白耐心的意义,学会更包容、开放,也会欣赏他人的才华。对这些变化,乔布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皮克斯的核心成员埃德这样评价:“我看到乔布斯尝试改变自己,但他不像别人会表达出来,也不和别人交流他的改变。他的梦想是改变世界,不太会反省自身的变化。”
那时,苹果正一步步地没落下去。被放逐了10多年的乔布斯像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在一旁暗自观察着自己的孩子,他对苹果的感情是无法割舍的。离开苹果的10年里,乔布斯一直保留着苹果的股票。1996年,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拯救 NeXT ,乔布斯将 NeXT 卖给苹果,获得大部分苹果的股票,这开启了他的回归之路。对于要不要重新执掌苹果,乔布斯经过很长时间的纠结和反复。比起十几年前的愣头小子,此时的乔布斯学会了抑制冲动、审慎决定。但在作者看来,他是不二人选,他有召集团队的人格魅力,因为他理解苹果创新的灵魂。
1997年,乔布斯正式回归苹果。那时的舆论普遍不看好,认为乔布斯行事古怪、脾气暴躁,并不适合管理一家大型的公司。回归后,乔布斯做的第一件事是主导苹果全新的广告,重塑苹果的核心价值观。在这支广告中,爱因斯坦、约翰·列侬、毕加索、卓别林、爱迪生等人的肖像照片一张张切换,背景旁白响起:“向那些疯狂的家伙致敬,他们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惹是生非、格格不入。或许,他们已经疯了,但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改变世界。”
这版广告的旁白原先录了两个版本,其中一版是乔布斯亲自配音的。但最终,乔布斯决定放弃这个版本,他说:“广告如果播放了我的版本,就打上了我的烙印,这个广告不是关于我的,是关于苹果公司的。”
在十多年的流亡生涯里,乔布斯经历了 NeXT 的失败,又一手推动了皮克斯的上市。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律,学会尽量控制脾气。他明白耐心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和有才华的同事和平相处。他保留了自己的优点,比如他非常善于处理对外公共事务,知道怎样吸引眼球;他也有极佳的品位和产品直觉,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乔布斯天生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在当时,电脑行业千篇一律,整个产业进入标准化进程,主要的客户是大型企业。对于喜欢设计、注重用户体验的个人客户,这是一片空白的市场。乔布斯看准这个机会,推出一个又一个惊为天人的作品,带领着苹果缓慢而坚定的复苏。
那时,在苹果内部,有很多不同的项目在同时进行孵化。过去,乔布斯总是冲在最前面亲自带领产品团队。这次,乔布斯不再事事掌控,也不再给团队施压,而是充分信任团队,给予他们时间和资金的支持,让他们跟随直觉进行研发。在乔布斯的启发下,团队在个人电脑之外培育出了多个新的产品领域,比如个人音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推出了 iPod、iPhone、iPad 等产品,这些产品都重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带领苹果走向了辉煌。
今天我们随处可见苹果的产品,苹果也改变了世界。然而,乔布斯在回归苹果后,除了产品发布会,很少接受采访,这也让媒体无从观察他的变化。这在作者看来,也是舆论对他产生误解的部分原因。
到这里,我为你介绍了乔布斯是如何完成自我蜕变的。遗憾的是,这些蜕变并没有被广泛报道,舆论对乔布斯的印象直到今天都停留在“一半天才,一半混蛋”上。接下来我将为你总结亲友眼中真实的乔布斯的特点,我们主要看三个方面。
首先,乔布斯非常重视家庭和朋友。很多报道都认为乔布斯对家人和朋友表现得冷漠自私,最大的证据就是乔布斯曾经拒不承认自己与女友的私生女丽莎。很多分析认为,这一切源于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被亲生父母抛弃、成长在缺爱的家庭是他后来性格缺陷的主要原因。可事实上,乔布斯的童年充满了养父母对他的溺爱,他脾气暴躁不是因为缺爱,而恰恰是因为被宠坏了。他在23岁时拒绝承认丽莎,只是因为他没有准备好承担责任,内心在拒绝长大。此后,乔布斯对这件事终身懊悔,并尽一切能力补偿丽莎,花了大量的时间陪伴女儿。到丽莎高中时,父女的隔阂已完全消除,丽莎也搬来和乔布斯一起居住。乔布斯非常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即便是个超级工作狂,他也极少在外应酬,下班就会准时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餐。他也非常关心自己的朋友,比如他的继任者,苹果的现任掌门库克。乔布斯常常督促库克组建家庭,告诉他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为此还曾经给素昧平生的库克母亲打电话。
其次,在亲友眼中,乔布斯是一个极具审美和充满人文情怀的艺术家。他终身都追求完美,拥有很好的品位,痛恨丑陋的东西。2011年,在他生前出席的最后一次发布会上,他说:“只有让技术和人文相结合,才能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歌唱。”在生活中,他会从美不美的角度观察所有细微的事物,从中汲取灵感。比如,乔布斯和太太劳拉在意大利和法国度假时,他会拉着劳拉去逛各种各样的奢侈品店。在劳拉埋头血拼时,乔布斯会观察店内的装潢,自然光和人造光是怎样配合的?拱顶、阶梯是怎么设计的?大理石和木头是怎么搭配的?他还会拉着店员聊天,问一堆问题:为什么店里的货柜那么少?店里的客流量如何?他把从奢侈品店里获得的灵感用于设计苹果的专卖店,今天我们在苹果店里看到的浮夸的玻璃旋转楼梯就是乔布斯的设计。
第三,也是乔布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终身怀有创新精神和改变世界的梦想。他一生中彻底改变了很多个行业,比如个人电脑、动画电影、手机等等。在亲友看来,乔布斯从来不会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总是反复问自己,接下来还有什么?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被很多人奉为经典。这篇演讲中提到,从17岁开始,“记住自己即将死去”就被乔布斯信奉为一生最重要的箴言。他忠告毕业生们:“死亡是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你们时间有限,不要重复别人的生活。要有勇气听从内心的指引,某种程度上,直觉早就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最后,他送给所有毕业生那句著名的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完了,一起来回顾一下。
我首先为你介绍了乔布斯职业生涯的前半程,他从创立苹果到被逐出苹果的过程。那时,年少成名的乔布斯狂傲、粗鲁、自私又非常急躁,在作者看来是个矛盾综合体。
在第二部分中,我为你重点介绍了乔布斯在离开苹果后,在皮克斯的经历。作者认为,皮克斯对乔布斯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促成了他的转变,让他学会欣赏他人,变得耐心、包容,懂得放权团队而不是一意孤行。正是这些成长让乔布斯带领苹果走上复苏之路,并最终引领苹果登上行业巅峰,改变了世界。
最后一部分,我们为你介绍了乔布斯在亲友眼中的三个重要的个人特点:第一,不同于舆论报道,真实的乔布斯在生活中十分关心家庭和朋友;第二,乔布斯对美有非常极致的追求,会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美用于自己的设计中;第三,乔布斯终身的抱负就是改变世界,而他留给世界最著名的声音就是呼吁大家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这本书揭开了媒体为乔布斯塑造的刻板面具,为我们还原了乔布斯和他的成长之路。现实中,乔布斯一生的经历就好像很多皮克斯动画的主人公一样,成名于年少,因为自负很快陷入低谷,经历坎坷与成长最终实现王者归来,改变了世界。也许不是所有读者都是果粉或是乔布斯的粉丝,但还原其成为乔布斯的过程,让我们见证了一段真实的领袖成长史。希望你可以从中获得些许的启示与激励。
撰稿:安洋洋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