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史》 唐婷婷解读
《信息简史》| 唐婷婷解读
关于作者
詹姆斯·格雷克,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纽约时报》担任编辑及采访记者十年,并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曾陆续出版《牛顿传》、《费曼传》等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信息简史》刚一问世就被评为亚马逊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拿下了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耗费七年时间完成,对信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概述。作者将信息发展史上很多关键节点,抽离出来做了详细分析。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和案例,讲述了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和怎样消除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
核心内容
从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等方面,详细分解了信息是怎样一步步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信息简史》,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45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信息是怎样一步步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人们常说,“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信息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能量,它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之前五千年人类财富的总和。但“信息”二字对于你,可能是个熟悉但却模糊的概念。信息是什么?人们是如何驾驭它的?今天给你讲的这本《信息简史》,就回答了这些问题。
这本书采用了不同以往的独特视角,历史的视角,去描述信息。在格雷克之前,还从来没有人,将信息融入到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进行审视。它把信息发展史上的很多关键节点,抽离出来做了详细分析。就像一面镜子,照射着人类与信息的过去、现实和未来。当你被海量信息包围,难以找到有用的信息时,回看信息与人类的历史,看看信息怎样作用于思维,才能看清信息是如何赋予人类力量,推动文明进步的。和枯燥死板的教科书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描写充满了趣味性。比如说,你可能不知道,简单的非洲鼓也可以是信息的载体;那个写过《唐璜》的著名诗人拜伦,他的女儿还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创造了计算机的前身。
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可是一个大咖级的人物。你一定听说过“混沌”“蝴蝶效应”这样的说法吧?其实,这些概念都出自詹姆斯的一部作品,叫做《混沌:开创新科学》。他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曾经长期在《纽约时报》工作。很多年来,一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牛顿传》《费曼传》等书,都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今天这本《信息简史》,是他耗费了七年才完成的,刚一问世就被评为亚马逊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并拿下了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
这期音频,我会从信息的本质、信息的作用和怎样消除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这三个方面,来给你讲讲信息的发展简史,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个说。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第一个观点:信息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说到碎片化,你应该不会陌生。从微信朋友圈、微博,哪怕你随便上个网页都能接触到大量碎片化信息。很多人抱怨:现在的信息实在是太碎片化了。这就好像是说:“碎片化”这件事是近几年才有的。但实际上,信息从它产生那一刻开始,就是碎片化的。往深了说:信息本身,就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
什么意思呢?这事儿还得先从“会说话的非洲鼓”说起。话说在19世纪,一个名叫威廉·艾伦的海军上校在一次尼日尔河的探险中听到了一种非洲的鼓声。这种鼓声可以沿着河流,传出十几公里,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的传下去。只需要一个钟头,消息就可以传到一两百公里之外。在还没有接触到电话之前,非洲人不仅能够使用鼓声进行丰富、迅速、远距离的通信,还能用鼓声来进行祈祷、吟诗,甚至讲笑话。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非洲鼓就是当年、当地的“电话”。
那么这种“电话”传递的都是哪些信息呢?威廉·艾伦通过研究发现:这种鼓声带有很强的规律性,而且又非常灵活。鼓声信号其实表示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见场景,和一些传统的、高度诗歌化的习惯用语。比如鼓手在说月亮的时候,不会单说“月亮”,而会说“那俯瞰大地的月亮”;在说河水的时候,不会单说“河水”,而是说“那蜿蜒流淌的河水”。看起来有点画蛇添足,但其实是为了听的人更好的理解提供了上下文,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出下一步反馈。
这样的信息其实就反映了还处于半原始社会的非洲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这种认知,不是以系统化的方式出现,比如“天体分为恒星和行星,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月亮又在围绕着地球做公转”,而是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描述。他们看到月亮挂在天上,就直接说“俯瞰大地的月亮”,简单、直白。尽管和现代科学比起来,这样的说法非常粗陋,但实际上这种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恰恰最接近信息的本质。
再进一步说:人类社会以往所有的信息,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它能够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吗?并不能,如果你把它拿到心理学领域,大概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同样,你把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原理,放到物理学也是没有用处的。人类历史上,关于任何学科的每一本著作,和茫茫的宇宙比起来,其实都只是一个碎片;即便那些看起来好像概括了所有学科的“通识性”见解,也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解读这个世界。所以,信息的本质就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
信息之所以是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认知结构就是碎片化的。现代心理学指出:人从婴儿时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就是一步一步渐进的。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才慢慢形成系统化。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一个苹果,先认识到它大概是圆的。能够吃东西了,他才又进一步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再长大,知道这是一种植物的果实等等。同样的道理,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像刚才那个“会说话的非洲鼓”那样,一点一点的认识世界。从最简单的太阳、月亮,到河流、山川,直到会用工具,懂得生产,才开始把这些认知的经验综合起来。人产生思想、用文字记录思想,是后来的事儿。并且虽然人类思维的逻辑化、结构化,让知识更好地传播,但这些并不是信息本身。人只是信息的载体。如果把这些信息拆解开,细分成一个个微小的单元,你会发现:它们仍然是碎片化的。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一个观点:信息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从“会说话的非洲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碎片化”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信息产生的始终。信息的本质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因为人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就是碎片化的,所以人类所有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虽然思维的逻辑化、结构化,让知识更好地传承,但这些并不是信息本身。人只是碎片化信息的载体。
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第二个观点:信息维系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什么意思呢?前边说过:人类社会是各种碎片化信息的载体。换句话说:人类文明是各种信息的总和,缺少了任何一种信息,这种文明都是不完整的。至于信息记录的方式,可能采取不同形式,比如图像、声音、文字等等。但他们共同的作用都是:维系人类文明的完整性。
比如在1994年,有三位探险家在法国东南部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洞穴,就发现了一系列古老的岩画,描绘了很多当时人类打猎的场景,也刻画了很多当时的动物,比方说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等等。正是通过这些图像,考古学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三万多年前人类的生活场景,这其中就包括很多现在已经灭绝的古代动物的样子。如果把人所在的生存环境看作一个整体,这些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刚才讲的“会说话的非洲鼓”,它传递的信息就是非洲当地人们,古老的生活状态。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这种鼓语慢慢衰落,这段古老生活状态就丢失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鼓说话的方法”,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能被传承下来,但到了近现代就传不下去了呢?这个原因在于:当19世纪,海军上校威廉·艾伦到达尼日尔河的时候,正是西方殖民非洲的高峰时期,他们带来的工业文明打断了之前的农耕文明。
在之前非洲的农耕社会,鼓声作为一种语言,是靠着一代代口口相传,甚至是手把手教的。虽然每一代人对这种语言的学习都很慢,但他们的生活节奏本来就慢,有大把时间去学习这种语言。所以尽管只有一部分非洲人知道怎么样运用鼓声来沟通,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听懂鼓声中的信息。
不过,当殖民开始以后,工业文明被强行引进非洲,人们再也没法像从前一样保持着慢节奏的生活,这种一代代传承的链条就被打破了。并且更关键的一点是:当时非洲的这片区域还没有文字,鼓声作为一种语言,没办法记录下来,也就自然消亡了。
应该说,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变进程当中,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之一,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说:西方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荷马史诗》,就是在没有书面文字的情况下创作和传颂的。后世的研究发现:之所以它的格律、程式化都非常强,就是因为这种朗朗上口的特征,能让人更好的记忆,便于口口相传。
《荷马史诗》创作的年代,正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替的时代。在《荷马史诗》口口相传了几百年以后,文字出现,它被人们记录了下来。这个事情的意义就非常大了。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的寿命平均都在几十年到一百年左右。在没有书面文字的年代,一个掌握很高技艺的人去世了,那他身上所承载的信息,就很难流传给下一代。比如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个人会背《荷马史诗》,如果他不在了,可能整个村子就都不知道诗的内容了。甚至再过几代人,村里人连《荷马史诗》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过,当文字产生以后就不一样了。它象征着信息已经可以不再依附于上一代的口头教导,能够隔代传承了。甚至,即便是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读《荷马史诗》,你只需要到图书馆里去借一本,或者书店里去买一本,再或者到网上下载一个《荷马史诗》的文档就可以了。能让古人的思想精华,穿越时空到我们面前,还真是要感谢文字的发明。
再举个例子: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很多僧人为了能够找到更原汁原味的佛经,不远万里前往当时的古印度去取经。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他们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被分别写成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这些记录,在当时看来只是佛教内部的“学术”文献,但一千多年过去以后,它们的作用就显露出来了。
因为古代印度虽然善于思辨,但他们不注重记录历史。后来的印度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还是靠着这些中国取经僧人的记录,才得以还原的。在1987年,印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就曾经在给当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的一封信里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这里,这位印度历史学家虽然说的是中国僧人的记录,但他指的实际上是这些记录背后所传递的信息。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二个观点,关于信息的作用:信息维护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人类社会是各种信息的总和,缺少了任何一种信息都是不完整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采取了图像、声音、文字等方式记录信息,借助这些信息,人才得以还原历史。整个人类社会才得以完整保存。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个观点:信息不仅被动记录世界,并且主动创造世界。你可能会问,我们已知的这些信息,不都是对过去的记录吗,它们又怎么能创造世界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和思维的发展”。这里的语言,其实就是信息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它在推动人脑和思维的进化过程中,就给新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比如刚才说的《荷马史诗》,由于文字的产生,它被记录下来。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书面文化“侵入”了口语文化。这让人们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这种后果就是:之前的创作,格律只是为了更好的记忆然后口口相传,但文字的产生,让仅仅借助于人脑的记忆不再是必须的。如果忘了,翻一翻之前怎么写的就行了,那么诗歌的格律性,就慢慢脱离开单纯的记忆功能,向美感转变了。这种对“美感”的创造,就是信息的表达方式的变化在背后起着作用。
当然,信息对世界的改变,不仅仅止于诗歌创作,它还体现在:信息在记录世界的同时,还让人把这个世界已有的知识加以结构化,从而总结出“关于知识的知识”。然后这些“关于知识的知识”,就像盖楼房一样,再层层累加不断推演出新的信息,创造新的世界,使人类文明不断往前推进。如果回顾一下技术发展史上各种信息机械的演变,这一点就非常明显了。
在1820年,一位名叫查尔斯·巴贝奇的英国科学家,在做枯燥无聊的对数计算时,把他在研究中掌握的有关数学原理和机械原理,这两种信息相结合,设计出第一台自动化计算的机器:差分机。这是一台包含数以千计的曲柄、转轮、嵌齿和齿轮的机器,重15吨。不过由于这个机器并不理想,所以在原有差分机的基础上,他又开始了新的目标:分析机。
这一次他还结识了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爱达·拜伦。爱达是个数学天才,1832年她第一次见到巴贝奇的差分机实验品,就被它深深吸引了,由此开始了她的“软件工程师”生涯。按照爱达的设想:分析机不仅能执行计算,还能谱写音乐,这个分析机已经从一台处理数字的机器,变成了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
遗憾的是:因为政府拒绝进一步支持,这台分析机最终没有完成。不过,它所创造的新模型已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一百多年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在早期分析机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原理发明设计的。而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带给世界的影响,就是现在人们有目共睹的了。尤其是它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更是引领人类社会走进了信息时代。
提到互联网,如果回溯它的发展演变,几乎和计算机的发明是相同路径。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这之前,人们已经发现电可以沿着电线被传播到很远。而电磁感应让人们想到,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用电流通信,最关键就是怎样处理信息。也就是:怎样让电流和人们生活里的字词相互转换。
19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摩尔斯的美国人,通过把“时通时断”的电信号转化成代码,发明了电报。1858年,欧洲和美洲的电报通过跨大西洋的线路连通了起来,各行各业的人都尝试用电报传递消息。它不仅创造了人们新的时间观念和联系方式,也促进了保密通讯的需求,和密码学、逻辑学的发展。
再到19世纪后半期,电话、互联网相继问世。先是电话业务全面超越电报,再是互联网业务全面超越电话,人们通过各种新的载体传递的信息,不再是简单的“你好”“再见”,还有更丰富的人类情感。这些传递的载体,都是在一代代前人的信息大厦上,构建起来的。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第三个观点:信息不仅被动记录世界,并且主动创造世界。作者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指出信息促进了人脑思维的产生,让知识结构化,并形成新知识的基础。从早期的差分机,到后来的电子计算机;从最初的电磁感应到后来的互联网,在这些一层层累加的基础上,人类社会不断产生新的创造,信息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提出的第四个观点:怎样消除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人的记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接收到的信息不仅远远大于人能够处理的信息,也远远大于人实际需要的信息。大量碎片化信息不仅干扰了你的判断和选择,有时候一不留神,还可能被虚假信息误导。
在互联网时代,你一个月接触的信息量要比没有网络时候一年的还要多。之前的人们求书若渴,一本好书可能要翻来覆去读好几遍才肯罢休,而现在人们普遍遇到的情况是:书太多了,读不过来。
2009年,“信息疲劳”这个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里,并且附带了这样的说明:当信息量过多时,人们会产生焦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从各自角度研究了信息过载的后果,他们发现:信息过载会影响人的判断,也会影响血压,心率和呼吸速率。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信息过载导致的负面影响呢?应该说,这是很多机构和组织都在思考的问题。比如著名的百科网站:维基百科上线8 年,用户就已经超过700万,英语条目超过250万,并且还在不断上涨。后来,在维基百科上开始出现条目挽救队,它通过合并近似条目,提升条目质量来节约人们点开每一个链接的时间。同时,维基百科官方也推出了“消歧义政策”,把可能产生歧义的条目都做了标注,目的也是提高人们的阅读效率。
本书的作者也提供了一些有效对策,这其中就包括:搜索和过滤。关于对抗信息过载,你可能想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实本质上都可以归到这两个词上。乍一听,搜索是不是挺简单?但实际上,这还真不容易。你可能每天都在用各种搜索引擎。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搜索引擎还有很多高级用法,比如你可以在搜索的时候,加上特定的文件名后缀,来搜索特定类型的文件;可以加上特定网址,来对某个网站进行内部搜索等等。
对于过滤,这里就比较宽泛了。作者把过滤的工具称作“过滤器”。过滤器可以指微博、新闻客户端这样的资讯聚合器。相信每个人的手机上,或多或少都装着几个这样的应用程序,它们可以起到根据兴趣定向订阅、推荐的作用。不过机器不是总能够多样化的满足你的口味,这时候,你还可以多去参考一些网络上用户之间的分享、评价、分类等行为习惯。比如,当你想要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你可以先去相关网站了解一下大家对它的评价,然后再去看。有时候用户之间的看法,也许比聚合化的平台更容易让人产生信任。
除此以外,作者特别指出:尽管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但真正的信息需求者还是人本身。所以,作为每天不断接收新信息的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心里要明确哪些信息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可有可无的,而哪些信息是你压根就没用的。只有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才能让你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更高效的生活。
以上就是今天给你讲的最后一个观点:怎样消除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生产内容,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过载使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成本越来越高,也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时候,要从自身出发,正确收集和处理信息,运用好搜索和过滤工具,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同时,要明确自身需求,内外兼修增强信息选择能力。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所谓“碎片化”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信息产生的始终。信息的本质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呈现。因为人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就是碎片化的,所以人类所有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虽然思维的逻辑化、结构化,让知识更好地传承,但这些并不是信息本身。人只是碎片化信息的载体。
第二,关于信息的作用:信息维护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人类社会是各种信息的总和,缺少了任何一种信息都是不完整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采取了图像、声音、文字等方式记录信息,借助这些信息,人才得以还原历史。整个人类社会才得以完整保存。
第三,信息促进了人脑和思维的产生,让知识结构化,并形成新知识的基础。从早期的差分机,到后来的电子计算机;从最初的电磁感应到后来的互联网,在这些一层层累加的基础上,人类社会不断产生新的创造。信息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人类社会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生产内容,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过载使获取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成本越来越高,也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时候,要从自身出发,正确收集和处理信息,运用好搜索和过滤工具,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同时,要明确自身需求,内外兼修增强信息选择能力。
听完了这本书,相信你对生活中最熟悉的信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了解信息发展历程的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信息的本质。就像书中所说:碎片化是和信息一直相伴生的特征,只不过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容量扩大,这个问题才凸显出来。希望你能够更好的运用书里所说的搜索和过滤方法,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的判断力,在信息大潮里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撰稿:唐婷婷 脑图:摩西 讲述:杰克糖